先知那鸿

广告

历史年份 

圣经中最雄辩的演说家之一呼喊道:“尼尼微已被摧毁。” 他立即用自己的名字(那鸿的意思是“安慰者”)加上了一个双关语:“谁来安慰他?”(3:7)。亚述统治东方世界近三百年,尼尼微作为首都超过一百年——自创世记10:11-12以来,尼尼微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亚述的政体和战争手段极其残暴,勒索重税,不容妥协,对反抗毫不留情,甚至像以色列那样将整个民族驱逐出境;亚述的恐怖,必定是约拿在这样一个不宽容政权统治的城市里进行传教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上帝竟然会毫不留情地怜悯一个凡人,这让约拿难以忍受。他的仆人握紧拳头,绝望地向天呼求怜悯:“主啊,这要到几时呢?”(诗篇 89:47) 

那鸿书是一首颂扬胜利的哈利路亚合唱曲。在结尾,他描述了尼尼微的毁灭:“凡听见你们名声的,都称颂你们的灾祸。”(3:19) 

尼尼微(位于伊拉克北部)于公元前 612 年被巴比伦人(位于伊拉克南部)、米底人和波斯人(现代伊朗)以及一些较小部落的联军摧毁;破坏是如此彻底,以至于当色诺芬于公元前 401 年经过尼尼微时,他只能从当地居民那里得知,这里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居住过,但后来遭到了破坏。 

广告

那鸿的描述如此清晰,以至于有人认为他的家乡埃尔科斯靠近尼尼微,但即使在遥远的犹大,每个人都知道尼尼微的存在。尼尼微是一座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约28.8万的城市。 

风格与神学 

那鸿不仅以毁灭的目击者身份进行写作,还将自己描绘成身处这座城市,见证了它最终的时刻。在第二章中,他的声音意象以二元节拍的形式回荡,代表着惊恐、行进,并逐渐演变为哀叹;他的节奏和诗意表达与他文学性的诗歌体裁一样充满活力;他是一位用韵律和诗歌讲述悲剧的人。 

他的神学专注于一个垄断主题: 上帝不会永远容忍不公正! 

观点看法。 

那鸿书被他称为“异象”,实际上展现了上帝的丰盛。上帝与国家和个人交往,并赐予他们他可传递的属性,例如公义、良善、仁爱、忍耐,而这些属性并非相互排斥。

上帝是爱,也是正义;如果不是这样,没有正义的爱就是共谋,没有爱的正义就是邪恶;但沟通对人类的影响是相互平衡的,因为上帝是正义!他与爱的比例是相同的! 

而尼尼微,通过神的主权,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现在,在约拿的时代,上帝将他对这座城市的爱与他的正义一起实践,上帝所实施的正义是宽恕,因为人们的心寻求宽恕;甚至约拿也发现了一些难以忍受的事情;上帝将他的爱归于正义本身,通过主权,知道一代人会悔改,事实上也发生了。

约拿之后一百五十年,在同一个城市,另一代人得到了上帝的正义,这种正义不亚于他的爱,只有他的正义才属于他。 

现在,如果那一代人悔改并得到了上帝的宽恕,那么这一代人则相反,他们因罪孽深重而没有悔改的心,背弃了上帝,并根据上帝的主权接受了神圣的正义。 

那么,为什么上帝现在不派遣另一位先知去尼尼微宣讲悔改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上一代人本身就已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上帝的爱,并最终平息了那座城市的愤怒;而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他们不是缺乏亲近上帝的途径,而是抵挡上帝。 

上帝用杯子作为衡量国家的标准(创世记 15:16);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罪孽在上帝的尺度上溢出时,他的愤怒就会倾泻而出,一旦溢出,他的愤怒就会被应用,以实现他的正义;就像在启示录中一样,世界(国家)的杯子被填满,直到毁灭之日到来。 

人,作为神所具有的个体,具有天平的典型特征(但以理书 5,27 - 约伯记 31,16 等)。神通过天平“衡量”人,以发现人的公平或不义;一颗悔改的心,寻求神的怜悯,即使是在一个处于神震怒之下的国家,也会在神里面找到他的爱(诺亚、罗得等); 

因此,尼尼微被选为展现上帝性格的城市,体现上帝的正义、爱、完整和主权的属性。 

正因如此,当我们观察到某些人、民族、国家,行出如此多违背福音的恶行,或如此多令天主憎恶的恶行时,我们几乎总是会立即想到:“难道天主看不见吗?”又有谁没有感受到不公,那些“最坏的人”似乎毫发无损呢?因为天主不会因祂的公义而使祂的爱失效,所以这段看似天上无罪的时期,只不过是杯中之物正在被填满,或是公平与邪恶之间正在权衡的时期。要永远记住: 上帝不会永远容忍不公正。  

法比亚诺·莫雷诺